CON+ 獲得 SDN 國際服務設計大賽學生組 Winner
More

丰聚醫創 Gina:醫療產業,正需要能全⾯思考的服務設計。

Gina.png

文\維安

DESIGN THINKING FOUNDRY 丰聚醫創創立於 2017 年,由段岱佳(Tina Tuan)及江宜蓁醫師(Gina Jiang)共同創辦,是在醫療健康領域推動創新的設計顧問公司,秉持「以病人為中心」的醫療核心價值,結合醫療與科技,運用設計思考與科學分析驅動創新、開發健康管理策略、改造醫療文化。

在醫院除了治病,「感受」也應該被顧好

Gina 從訪談開始到結束,話語間都帶有灼烈的使命感。丰聚醫創也許是全亞洲第一個投入研究醫病外需求的公司,發掘臨床未解決的痛點、病人體驗、醫院流程,希望能作為 benchside to bedside 之間的連結。

如此的專業看似理所當然地重要,在醫療行業卻還是陌生且次要的。在醫院裡,全體人員最緊要的目標永遠是解決病情,治病之外難有餘力處理其他訴求,即便醫院們都認同 Gina 的合作理念,卻也總認為「服務設計」不是當前最重要的任務。為此,Gina 說她與醫療單位合作的前置工作中,大約就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溝通共識。

相較於台灣已開業數十年、每天門診都爆滿、難以大幅改革的醫院們,2017年9月底才開院的輔大醫院是丰聚醫創目前最大的合作對象,目標看向未來醫療,創新服務在醫院中擁有彈性與較高的可行度。

醫院裡的服務設計,Gina 在國外也看了不少。她說國外資金夠,一棟比一棟漂亮的醫院不停地蓋,口號是智慧醫院,先進的檢查設備齊全、院內空間寬敞、甚至提供無限量的 Nespresso 咖啡,可是上門的病人依然很少。「病人來醫院不是專程來喝咖啡的。」Gina 點出重點,近年不少醫院導入飯店式管理,提供尊榮的設備與物質;但病人今天來掛號,可能懷著焦慮害怕的心情,如果只是獻上先進的硬體技術,卻沒有將病人的感受視為核心,那並不是服務設計。

服務設計不在於框架,而是全面思維

論及服務設計,Gina 總說自己是醫學出身,是設計的外行人。但比如面對病人,醫生要負責解決問題,會從問診、觀察、全面性檢查完整了解病人的身心狀況,才會針對個案提出解法,即便「設計」並沒有被指名出來,各行各業解決問題時,其實都會走過差不多的思路歷程。


Gina 曾經參與過史丹佛大學的 D-School,服務設計這個詞並沒有在課程中被凸顯過,從 Gina 的角度看來,從改變一件事、解決一個問題的想法萌發直到落地執行,並不是非得要照著市面上 Design Thinking 一條一條的教則走,其中能否思考全局,將全面性的需求考量進解決方法才是核心。

Gina 補充說明,服務設計之前要先回到原始目的:我們理想的產出是什麼?服務的對象應是什麼狀況?比如期待病人來治病後來愉快地出院回家,我們能如何達到這件事?當中包含把醫治病人、顧及病人的身心靈,進一步思考,也要思考如何照顧家屬、照顧者的狀態,這個流程就是全面性思考,至於它要叫什麼名字,並不是那麼重要。

醫療產業目前還有個鴻溝,在於醫療前線人員只看得到看診病人的數據、病徵,卻看不到病人在診間之外的生活改變。以糖尿病患者的例子來說,病人們往往沒有按照醫囑每天量血壓或按時服藥。「我要知道這對他來說的意義。」Gina 鼓勵用更宏觀的角度思考病人的需求,也許會發現病人本來很愛吃美食,但罹患糖尿病將對他的生活帶來何種影響?他將如何控制飲食?他為何沒能按照醫囑?此時服務設計的策略便能從這些角度切入,輔助病人克服痛點的同時,也達成定時監測、吃藥的醫療行為,讓病人有機會提升生活品質。

在醫療界利用全面思考推動服務設計

光是說服推動創新就是一件難事。尤其在醫療領域中,利害關係人複雜,使用者不一定是付費者,而照顧者面貌多重,也許是醫生護士、家屬看護、甚或是保險公司。在 Gina 試圖提案時,必須理解市場中的付費角色、照顧角色,也要預先針對相關法律規範提出應變策略。這也是她認為需要多一些人投入服務設計的原因,一個人的思考可能只看見局部,但多人投入就能拓寬思考的維度。

面對醫療界普遍認為服務設計重要但不緊要的問題,Gina 也發展出一套切入核心的策略。跟了解病人的痛點一樣,若將醫療從業者納入服務設計的一環來看,他們也有需求與痛點正待解決。舉個解決醫院候診塞車的問題,病人的問題是不想在醫院待很久,醫院的角度則是想容納更多病人,這時就能找到雙方的共同目的:希望流程舒服一點、快一點。挖掘出共同利基點後,將議題側重在等待時間的重新定義 (reframe),便能思考:「如何使等待時間更有意義?」重新定義等待時間,從而提出具體的改善方案。

體驗重要、服務重要,不能說服對方合作也是空談。Gina 提案時,會闡明創新必然伴隨成本,但無論具體的解決方案為何,同時讓對方看見無形的價值提升、未來的長期效益,便是具有說服力的提案。延續上段的例子,改善掛號到就診之間的空檔體驗,可以搭配 App、叫號,也可能重置空間、讓病人照到太陽就能提升滿意度,多樣的提案,Gina 會實作給對方看,邀請一起參與討論,漸進式地讓對方也認同改善的必要性,而非被迫遭受一味的指指點點。

作為醫療界服務設計者必備的素質

一、全面思考

簡單來說就是 open mind,如何靈活運用設計工具與方法,而不是死守設計思考的步驟跟教條,把自己限制在工具中。在醫療界的服務設計中,也許沒有具備背景知識的服務設計者,反而能帶來更新穎直觀的視野,甚至比長期處在產業內部的人們更容易看見核心問題,這之間沒有定論,而 Gina 對此抱持開放的心態。

二、親和力

服務設計一定會與人互動,尤其在醫療場域接觸到的人,更有可能處在情緒較為低落、遭受痛苦的負面狀態中,此時若能讓對方感受到發自內心的親和力,就是溝通的關鍵。即便不是用服務設計通稱,但最落實親和力的應該就是護理人員,第一線地接收並解決病人需求,將服務精神內化在每一天的工作當中。因此 Gina 補充,完整的醫療服務設計中,確實能參考護理人員的工作經驗。

三、同理溝通

承續前段提到,醫療產業的利害關係人複雜,如何傳達自己的意志、如何聽取對方需求成了溝通的重要前提。面對忙碌的醫療人員,要能夠換位理解他作為決策者,除了改善服務體驗外還有哪些更緊要的壓力?在提出解法與建議時,將對方的需求也納入考量,才能夠擬定出具有說服力的提案。

服務設計,不分產業都能從中學習

對於 3/23 的服務設計大會,Gina 認為有兩大亮點:設計實踐、平行比較。第一、透過其他設計師之眼,參考洞察問題的方法,並親眼見證各行各業創新實踐的案例;第二、相同的問題可能在不同領域,以不同樣貌重現,也許餐飲業紓解候餐的設計方法,可以平行應用在醫療業也說不定。

最後,Gina 也期待在這個場合發聲,認為醫療領域正因受眾特殊,面對著病症被迫改變生活,更需要服務設計者的投入與交流,共同使醫療體驗有更人性的可能。